mcss/首页 | 51esg.net | ESG百科全书

“双碳”目标

大约 28 分钟

【版权申明】本网站所有原创作品,其版权属于本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不得进行商业性的原版原式的转载,也不得歪曲和篡改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如转载须注明文章来源:51esg.net

在中国,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原则被视为推动绿色金融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尤其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政府致力于实现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后稳中有降)和碳中和(通过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汇实现净零排放),在此过程中,绿色金融扮演了关键角色,通过融资、投资等方式引导资本流向低碳、环保和高能效项目,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ESG与双碳


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碳达峰与碳中和,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1. 环境维度(E)与双碳目标的对接:在ESG的环境维度中,企业重点关注和改善的是自身的碳排放、能源消耗、资源利用效率等问题。双碳目标的提出要求企业不仅要在某个时间节点前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碳达峰),而且还要在一定期限内通过减排和碳汇等方式实现净零排放(碳中和)。这就需要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加大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效等方面的投入,这完全吻合ESG框架下对环境保护的高标准要求。
  2. 战略一致性: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大规模的社会经济转型,而这正是ESG理念所倡导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企业在制定和执行ESG战略时,必须要考虑如何在业务发展和决策中嵌入双碳目标,将低碳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融入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和长远规划。
  3. 政策与市场推动:中国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大力支持和引导企业朝着双碳目标迈进,这无形中提高了企业ESG实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提供绿色金融支持、实施碳交易市场等措施,使得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不得不充分考虑环境和社会影响,提升自身的ESG表现。
  4. 社会与治理维度的联动:在双碳目标下,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也将受到影响,需调整企业文化和管理体系,确保企业的决策过程和经营活动充分体现低碳环保理念,强化环境信息披露,提高碳排放透明度,并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这些都是ESG在社会与治理维度的具体体现。
  5. 市场认可与价值创造:随着市场对ESG的关注度提升,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倾向于投资于拥有良好ESG记录的企业,这意味着企业积极践行双碳目标并提升ESG表现将有助于提升其在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估值。同时,通过实现双碳目标,企业也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什么是双碳


双碳是指“碳达峰”和“碳中和”两个概念的简称,是中国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举措。

  1. 碳达峰:指的是某个地区或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增长后,达到最大值,之后进入平台期并逐渐下降的趋势。这意味着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开始脱钩,是减缓全球变暖趋势的关键步骤。中国承诺将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2. 碳中和: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指几十年或更长时间),人为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S)、购买碳汇等方式吸收的温室气体总量相等,实现净零排放的状态。中国的目标是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但不限于:

  • 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替代化石燃料;
  • 提升能效,降低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
  •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 强化森林碳汇和其他自然碳汇的作用;
  • 实施碳定价机制,如碳交易市场,以经济手段激励减排;
  •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技术和经验,协调全球气候行动。

双碳目标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要求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深刻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向更加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双碳相关政策


中国关于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政策非常广泛,构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国家级战略规划、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地方政策等多个层面。以下是一些关键政策和方向的概述:

  1. 国家级战略与规划:2020年9月,中国宣布了“30·60”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这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为双碳工作提供了总体指导。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了碳达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2. 行业政策与标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重点排放行业的具体政策措施,比如能源、钢铁、水泥、交通、建筑等行业,推动这些行业低碳转型。国家标准委发布了双碳标准建设指南,推动建立和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
  3. 地方政策:各省、市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纷纷出台地方层面的双碳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例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发布了多项政策,涉及新能源推广、节能减排、绿色金融、碳市场建设等方面。地方政府还设立了各自的碳达峰目标和路径,有的甚至比国家目标更为提前。
  4. 支持政策与激励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排放权交易等,以经济手段促进企业和个人参与减排。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大对新能源、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推广。
  5. 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承诺履行《巴黎协定》等国际气候协议,加强与其他国家在气候治理、绿色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哪些企业应该关注双碳


双碳目标对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具有重要影响,但以下类型的企业特别应该关注双碳相关的政策和发展:

  1. 能源公司: 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公司,它们面临着减少碳排放和转向清洁能源的挑战,需要调整能源结构和生产方式。
  2. 工业制造业: 各种工业企业,尤其是高能耗和高排放行业,如钢铁、水泥、化工等,需要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新能源企业: 包括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清洁能源企业,由于其产业与双碳目标高度契合,将有望获得政府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增长。
  4. 交通运输业: 包括汽车制造商、航空公司、船运公司等,需要应对碳排放的挑战,推动电动化、智能化和节能减排。
  5. 科技创新企业: 提供节能减排技术、碳捕捉与存储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等的科技企业,将在双碳时代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6. 金融机构: 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需要关注双碳发展趋势,调整投资方向,支持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
  7. 农业与林业企业: 农业企业需要关注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对碳排放的影响,林业企业可以参与碳汇项目,通过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来实现碳中和。
  8. 消费品企业: 关注碳足迹,推动产品绿色化、包装减量化和循环利用,符合低碳环保趋势的产品将更受消费者青睐。


双碳目标下的企业刚需


企业在双碳目标(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大背景下,面临的刚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碳排放管理能力: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MRV)体系,准确掌握自身的碳排放情况,这是制定科学减排计划的基础。
  2. 绿色转型战略:企业需要制定长远的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包括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供应链管理等各环节的绿色化改造,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3. 清洁能源使用:转向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4. 能效提升: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5. 碳交易与碳资产管理:随着碳市场的逐步成熟,企业需要学会在碳市场中进行碳配额交易,有效管理碳资产,降低合规成本。
  6. 绿色金融工具应用: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金融等金融工具,为低碳转型项目融资,减轻财务压力。
  7. ESG绩效提升:强化环境(E)、社会(S)、治理(G)绩效,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满足投资者、消费者和监管机构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8. 人才培养与合作:培养或引进具有低碳技术、可持续发展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同时与其他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
  9. 风险管理:识别和评估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10. 信息披露与透明度:加强企业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信息的披露,提高透明度,满足利益相关方的信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