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s/首页 | 51esg.net | ESG百科全书

高校相关专业

大约 30 分钟

【版权申明】本网站所有原创作品,其版权属于本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不得进行商业性的原版原式的转载,也不得歪曲和篡改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如转载须注明文章来源:51esg.net

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

网址:https://lcc.sjtu.edu.cn/

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是由上海交通大学成立,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英国一流高校参与合作,在上海市大力支持下创办的低碳技术和碳资源管理领域国际化办学试验区。学院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端培训于一体,是国内首家低碳学院。学院实行联合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学院将紧密结合中国的绿色发展战略,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为中国的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产业支撑,为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解决方案。学院将汇集低碳领域世界级专家力量,建设一个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低碳领域学科交叉的教学科研机构。学院致力于培养低碳领域的复合型、国际化顶尖创新人才,组织前瞻性、系统性的低碳产业高端培训,开展前沿性、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推动低碳技术的成果孵化,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打造低碳领域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为推进上海乃至全球低碳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

网址:https://dtjj.hbue.edu.cn/main.htm

低碳经济学院创办于2018年5月,是在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心2022年被认定为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原低碳学院基础上成立、按新机制运行的实体性教学单位,采取“学院+中心”的运行模式。学院开设有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低碳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在校本科生近300余人。该专业瞄准国家2030碳达峰目标和2060碳中和愿景,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经济学理论基础和良好的经济学思维,拥有资源、环境、气候变化与经济学的交叉视野,为国家及地方培养适应碳达峰和碳中和需要的低碳经济专门人才。2021年,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多元汇聚师资队伍,有效利用协同单位人才资源,柔性引进高端人才,聘请产业教授和合作导师,跨单位、跨学科、跨专业打造了一支真协同的学历层次高、学术能力强、治学态度严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100%;拥有首席科学家1人,特聘教授3人,省百人计划人才1人,楚天学者讲座教授1人,楚天学子1人,产业教授1人,腾龙学者1人。

学院教师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共计160余项,在Science、Nature、Applied Energy、Energy Economic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了碳排放权交易蓝皮书和低碳经济系列蓝皮书4本、《中国碳市场调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及其利用效率研究》等学术专著多部;编写了《碳排放权交易概论》《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等教材多部;多项成果获湖北省、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此外,学院教师深度参与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体系设计,向省市政府相关部门提交各类咨政报告40余份,为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中碳登”)落户湖北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决策支持。

学院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武汉分中心等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建有碳排放权交易模拟仿真实验室。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入学到毕业的一贯式培养,近几年,学院指导本科学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和“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等国家级奖项30多项、省部级奖项13项;获国家奖学金9人次。学院毕业生平均升学率超过15%,近三届本科毕业生中有34人赴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水平大学深造,13人赴英国利兹大学等国(境)外知名高校深造。

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国际低碳学院

网址:https://islcs.sdufe.edu.cn/index.htm

中国国际低碳学院,作为全国第二所、山东第一所国际低碳学院,是由山东财经大学、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ZEW等多家国内外高校和机构共建的创新型、产业型学院。该学院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科学素养与人文关怀、思辨精神与交叉学科能力的低碳经济与管理人才为目标。学院依托全国低碳技术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山东低碳城,着力打造成服务山东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双碳目标实现的产业型学院。

学院下设研究中心采用“6+1”结构。其中“6”包括:低碳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碳足迹与碳标签研究中心、碳金融与碳管理研究中心、适应气候变化与组织韧性研究中心、碳汇管理与项目开发中心、ESG创新发展研究中心。“1”即金钥匙低碳行动中心,负责将六大中心实践工作中优秀企业做法进行教学与研究案例转化,反哺低碳人才教育。

中国国际低碳学院将始终紧跟国家政策方向、紧贴企业及社会需求,硏究行业难点及痛点问题,以权威研究为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参与者提供参考,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

网址:https://dafi.sufe.edu.cn/main.htm

上海财经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中国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财经类高校,始终秉持“厚德博学 经济匡时”校训精神,匡持国家、补益社会,牢记立德树人和服务社会之使命。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临港新片区的“五个重要”指示精神,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助力临港新片区“智慧金融、开放融合、协同善治”新兴金融中心建设,推动上海财经大学新阶段新发展,2023年3月由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三方商定按照国际一流商学院模式共建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学院(简称上财滴水湖高金,英文名称为Dishui Lake Advanced Finance Institut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缩写为SUFE-DAFI)。

学院旨在培养新兴金融人才,通过课堂学习与园区实践的结合,实施“三新融合”:新金融+新产业+新技术。学院聚焦ESG金融、跨境金融、金融科技等金融新业态,着力培养具有全球引领性创新型高端金融人才。

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

网址:https://tzhxy.nwu.edu.cn/

2021年5月9日,西北大学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陕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结合榆林能源资源区位优势,与榆林市人民政府启动共建全国首家培养服务双碳目标专业人才的新型研究型学院——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开启了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人才培养新篇章。

2003年,西北大学开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研究,探索人工干预碳循环、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路径。学校拥有国内CCUS领域唯一的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长期参与CCUS国际标准和国内发展路线图制定。与延长石油在靖边油田建成国内首个全流程CCUS示范项目,该项目是国内唯一通过“碳收集领导人论坛(CSLF)”国际认证的项目,并被列入2015年《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2017-2019年西北大学连续三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协办中国角CCUS边会活动,2017年代表中国政府出席碳收集国家领导人论坛(CSLF)第七届部长级会议。凭借坚实的研究基础与学科支撑,学校从2017年起牵头筹划在榆林建设鄂尔多斯盆地CCUS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施筹建工作受到陕西省委省政府、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列入省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纲要》。

学院规划建设于榆林科创新城,将重点建设CCUS大科学装置科学中心、高端能源化工创新中心、碳中和综合创新中心三大板块,占地面积约112亩,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首期建成后科研人员规模将达到900人。

学院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养双碳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为目标,以榆林CCUS设施集群筹建为引领,遵循“厚基础、重交叉、强实践、促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聚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经济与碳管理、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氢能与储能、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矿山生态修复与生态碳汇、双碳技术标准研发、双碳战略研究等重点研究方向,加快构建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产业认知、基础扎实、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网址:https://www.cup.edu.cn/CCNFT/index.htm

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控制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了相应承诺,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表示:中国力争于 2030 年 CO2 排放达到峰值、2060 年实现碳中和,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全世界每年大概产生 500 亿吨当量的 CO2 ,其中能源使用贡献了73.2%。在确保不断增加能源需求的情况,如何通过低碳能源技术及减碳技术创新将对人类可持续性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面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与碳减排压力双层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加大低碳,清洁能源等技术研发。2020 年 12 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指出:将加强能源领域基础研究以及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同年,教育部提出推动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推进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推动高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培养具有交叉性思维,前瞻性和战略性科技领军人才,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先机。2021 年 7 月底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提到:利用 3—5 年时间,在高校系统布局建设一批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汇聚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通过 5—10 年的持续支持和建设,若干高校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碳中和相关学科和专业。主要举措中提到,推进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建设,加强与人工智能、互联网、量子科技等前沿方向深度融合,推动碳中和相关交叉学科与专业建设。为响应国家的需求和能源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亟需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整合学校相关方向力量,确保我校在碳中和领域抢占制高点,促进我校的学科升级与转型,培养具有交叉性思维,前瞻性和战略性科技领军人才,引领行业的发展,同时为今后申报教育部未来技术学院打下坚实基础。

福建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

网址:https://env.fjnu.edu.cn/main.htm

福建省最早开展环境保护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单位之一;2008年,挂牌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年6月,更名为“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本-硕-博”完整办学体系,环境工程为国家级一流专业,环境科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为省级一流专业;连续多年考研录取率位居全校前列,2023届本科毕业生升学率超过40%;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学科、资源循环与生态修复省级高原学科,环境科学与生态进入 ESI 前 1%;与美国、英国、日本、芬兰、加拿大、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留学项目和学术合作研究;与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国家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平潭)、福州市政府、泉州市政府等单位建立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合作关系。近3年,本科生参加国际、国内竞赛共 113 人次,获得奖项 41 项。参加各级创业大赛,获得3个国家级奖项、5个省级奖项。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

网址:https://www.icon.tsinghua.edu.cn/index.htm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紧密围绕“双碳”目标,整合学校相关领域学科优势和特色,致力于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实现原创性重大基础理论突破,协同打造低碳、零碳、负碳等颠覆性的共性核心技术,推动碳中和相关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力争成为一个有清华特色、在碳中和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标志性研究机构。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网址:http://iccsd.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12月,致力于开展战略政策研究,加强国际对话交流,培养优秀领军人才,努力成为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一流高端智库,为推动中国低碳转型和全球气候治理进程贡献智慧。

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网址:http://ccnft.scu.edu.cn/

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是国内首批面向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建立的碳中和研究机构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成立于2022年3月18日,由郝吉明院士担任名誉院长、石碧院士担任院长、谢和平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2002年,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了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大量减污降碳相关研究工作。2011年,学校成立了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院,是我国率先开展碳中和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2021年,碳中和列入学校“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重点建设方向,作为工作专家组组长单位编制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牵头成立全国首家省级碳中和科研平台-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作为主要依托单位组建天府永兴实验室(碳中和)。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近60人,其中院士6人(4人外聘),杰青、长江、四青等国家级人才10余人。学院拥有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源储备与CCUS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四川省CO2矿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后续能源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省部级高水平科研平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

网址: https://www.cup.edu.cn/ccne/

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College of Carbon Neutral Energy)是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确保碳中和战略下学校长远发展,在油气资源绿色高效开发领域抢占制高点、引领行业发展方向,于2021年9月5日成立。

学院整体定位是以服务国家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为目标,围绕“两深一非一网”等油气重点领域和地热能等低碳清洁能源,聚焦碳中和目标下油气能源战略转型及低碳清洁能源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培养面向碳中和的能源交叉前沿领域创新领军人才,打造碳中和领域能源技术创新的示范性平台,形成碳中和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有力支撑,为我国实现能源碳中和、资源碳中和、信息碳中和提供支撑和保障。

学院依托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两大“双一流”学科,整合全校优势资源,以“高起点、高层次、新机制、新模式”的建设思路。依托我校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传统油气学科和低碳清洁能源等新兴学科的基础与优势,面向国家碳中和的发展战略目标,瞄准能源转型的学科发展前沿和重大需求开展科技创新,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汇聚校内外优质资源和高水平师资,建成具有战略性、交叉性和前瞻性的碳中和能源领域创新领军人才培养高地。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学院

网址:https://et.zafu.edu.cn/index.htm

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学院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学校创建之初的林学系,2005年7月更名为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环境科技学院),2006年1月单独组建环境科技学院,2011年3月更名为环境与资源学院,2022年9月成立浙江省首个碳中和学院,更名为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学院。学院秉承“德崇真人、行敬真态、问求真理、事达真谛”的“致真”院训精神,培养具有良好生态素养、实践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环境资源类高素质人才。在读本科生逾1100人,在读研究生520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37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31人,硕士生导师105人。拥有国家海外高层次引才计划3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浙江省“万人计划”人才3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浙江省海外高层次引才计划3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14人,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6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荣获浙江省杰出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林业教学名师1人,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2人,浙江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1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4人。兼职和客座教授达20余人。

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碳中和学院)

网址: https://zyhj.lyu.edu.cn/main.htm

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碳中和学院)前身为建于1984年的临沂教育学院地理系以及建于1988年的临沂师专地理系,2000年合并而成临沂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2011年更名为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23年5月揭牌成立碳中和学院。学院现设有地理科学、环境工程、测绘工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4个本科专业。学院秉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鲜明,为临沂大学发展最快的学院之一。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与生态学院(碳中和学院)

网址:https://jcstxy.fafu.edu.cn/main.htm

面向人类可持续发展、国家生态文明与农业强国建设重大需求,立足生态学学科建设基础,强化菌草技术发展特色,统筹整合校内资源,对标一流学科内涵和要求,按照“四个基地”的办学理念,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导向,努力将学院建成以“菌草与可持续发展”为特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培养高地及创新中心,为全球减贫、减碳和生态治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聚焦菌草科技、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中亚热带植物生态适应性、农业污染与生态修复、农林生态系统等重点领域,坚持理论研究、科技创新与应用服务并重,通过有组织的国内协同与国际合作,深入开展多层次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探索建立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衔接、深度耦合的学科新生态与发展新格局。

学院含“一院四系”,一院即:碳中和研究院,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培育和建设开放式交叉学科团队,积极拓展生态学学科新增长点;四系即:菌草学系、生态学系、生态修复学系、地理学系,承担对应专业的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工作。学院建成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菌草学交叉学科博士点,生态学、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菌草学交叉学科硕士点,现有本-硕-博学生800多人。

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网址:https://zhxy.ecust.edu.cn/main.htm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成立于1997年,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优势学科融合而成。学院建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上海市一流学科、环境工程上海市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资源与环境类别专业学位博士点和硕士点(包括安全工程领域)、热能工程和储能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及硕士点。学院支撑学校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环境与生态学全球ESI前1%。2021年8月学校成立“华东理工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挂靠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023年1月学院牵头建设的碳中和产业学院获批上海市第二批重点产业学院。

云南大学碳中和创新中心

网址:http://www.ec.ynu.edu.cn/

积极主动作为,为有关部门和地州(市)开展政策研究与咨询服务,力争承担有关地区、部门、机构碳达峰、碳中和、节能减排、低碳示范等方面的研究、政策制定和咨询服务工作;承担地方、部门、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预测及对策研究等工作。

积极为重点控排企业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节能减排、综合能源服务等方面的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提供节能减排专利信息分析咨询服务;为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碳资产管理、排放权交易、合同能源管理、在线监测、能效电厂、能源综合服务、能效提升、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积极参与能效、新能源、储能、低碳、零碳负碳、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与推广,积极承担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和横向服务项目,大力开展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工作。

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开展以在职人员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能力提升工作;积极开展相应的科普和公众教育。

北京工业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网址:https://admissions.bjut.edu.cn/xkzy/ybjs/tzhwljsxy.htm

北京工业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碳院”)创办于2022年,是学校深入贯彻国家和北京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聚焦社会经济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需求,助力首都“双碳”科技创新体系布局的重要举措。碳院致力于建设成为“双碳”领域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试验区。

安徽理工大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

网址:https://tzhxy.aust.edu.cn/

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21年12月,是安徽理工大学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服务支撑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学校高峰学科建设水平而成立的研究型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39人,其中教授10人,副高职称10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7人,博士14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

为促进学院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推进科教产融合,构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着力培养创新人才,更好服务学校“双一流”创建,学院设有清洁能源动力系、地球系统科学系,开设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清洁能源动力类专业的理论与技术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是一切生产活动和科学、文化活动的驱动力,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必要保证。设置清洁能源动力系,可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在进行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的同时,面向国家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地球系统科学专业是以研究全球变化为目的发展起来的多学科交叉新兴学科,旨在系统性地解决资源、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大问题,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和热点方向。设置地球系统科学系,可在应对全球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下,针对国家在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灾害及可持续发展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积极开展高水平理论研究,为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安全与可持续性做出贡献。

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网址:https://www.stu.edu.cn/hxhgxy/index.htm

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成立于2022年7月,其前身为1984年设立的汕头大学化学系。目前学院下设化学系(包含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和材料与环境工程系(包含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化学学科、材料学科分别于2012年、2023年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化学学科2013年被评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同年获批广东省有序结构材料的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2015年“化学与材料学”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18年入选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中获得“A-”等级。学院近5年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30项,总经费超过5000万元,在《化学评论》、《美国化学会志》、《应用化学》、《先进材料》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480余篇。学院服务国家“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遵循“厚基础、重交叉、强实践、促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聚焦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利用、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氢能与储能、绿色智能化合成等重点研究领域,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产业认知、基础扎实、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网址:https://unep-iesd.tongji.edu.cn/main.htm

为加强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同济大学于2002年5月9日签署协议,共同建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IESD)。作为国内最早与联合国机构共建的学院,可持续发展学院已成为集教育、科研国际交流和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学院,是同济大学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旗舰,也是联合国环境署指导下全球高等教育机构共筑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的中心之一。经过近20年建设,学院已成为中非合作的典范,同时也是国际化教育的一面旗帜,是国家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和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智库,在引领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加强南南合作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院作为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的秘书处,通过该平台扩大同济大学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推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播,推动国际化新型教育模式的建立。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

网址:https://carbon.pku.edu.cn/

碳中和研究院是北京大学面向2030年重点布局建设的四大交叉平台之一,也是北京大学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重点。碳中和研究院将依托北京大学强大的文理农工医多学科交叉优势和对外交流广泛的国际化优势,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需求,以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以战略性、综合性和前沿性研究为重点,坚持守正创新,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助推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北大智慧和北大力量。

香港理工大学ESG和可持续发展理学硕士

网址:https://www.polyu.edu.hk/af/study/taught-postgraduate-programmes/master-of-science-in-esg-and-sustainability/

以绿色低碳转型支持可持续发展是全球趋势。近年来,各经济体陆续公布了迈向碳中和的气候行动计划。全球投资者也正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广泛影响,越来越关注ESG战略和可持续投资需求。去年,政府将ESG相关金融专业人士列入香港人才名单。总之,市场对ESG/可持续发展相关人才的需求迫切且巨大。

ESG 和可持续发展理学硕士课程是香港首个此类硕士课程,旨在为未来的领导者提供知识、工具和网络,以对商业运作方式产生可持续的影响,并抓住新的机遇可持续性。

中国矿业大学碳中和学院

网址:https://lcei.cumt.edu.cn/index.htm

江苏省煤基温室气体减排与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简称“江苏省重点实验室(CGGCU)”)成立于2010年,与中国矿业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一体化运行,前身是江苏省煤基CO2捕集与地质储存(CCS)重点实验室(2010-2018年),是国内首个专门从事CCS研究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也是当时江苏省前瞻布局的碳减排领域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前身是成立于2009年的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是国内最早从事化石能源碳减排与低碳化高效洁净利用领域应用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的高水平独立运行研究平台之一。

旨在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国家和江苏省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化石能源碳减排与低碳化高效洁净利用领域紧迫性应用基础创新研究和高水平研究生培养,培育发展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力争三年内建设成为化石能源温室气体减排特色鲜明,在煤基温室气体减排与资源化利用领域优势突出,在主要研究方向具有国内不可替代性的江苏省“双碳”领域重大创新载体平台与人才培育其地,服务国家,地方,企业“双碳”目标实现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碳中和创新研究院

网址:http://www.zcnii.zjut.edu.cn/_s94/main.psp

浙江碳中和创新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6月,是浙江工业大学响应“双碳”国家重大战略,整合校内外双碳研究领域的优势资源,设置的校级直属研究机构。研究院下设碳中和监测、碳转化与应用、双碳战略政策3个研究中心,致力于开展覆盖碳中和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研究,聚焦碳中和领域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通过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为浙江省“双碳”战略实施提供科技、人才和政策支撑,为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方案,引领长三角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全面建设。研究院规划实验室场地2000平方米、办公场地500平方米,工作环境优美,科研氛围浓厚。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碳经济专业硕士

网址:http://ae.ruc.edu.cn/xwzx/tzgg/867421ed5d2d45b094ff5f44804d93a2.htm

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需求,应用经济学院发挥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优势,建设全国首个“碳经济”专业硕士项目,致力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碳经济专业人才,引领建构中国自主的碳经济学知识体系,高水平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和现代化国家建设。

厦门大学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

网址:https://ime.xmu.edu.cn/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碳中和研究院

网址:https://icn.ustc.edu.cn/main.ht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于2021年11月成立,2022年1月揭牌,为中国科大二级机构。研究院由包信和校长亲自担任院长,设立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产业指导委员会,聘请多位院士和企业界知名人士担任委员,指导研究院产学研融通发展。

研究院布局方向包括:双碳战略研究和智库、高效太阳能发电器件与系统、新型高效储能电池与系统、氢能制备和在工业过程中的规模应用、生物质高效转化和应用、能源节能技术和示范、二氧化碳高效转化及未来掩埋相关技术等。在科研组织方式上,研究院秉承问题导向、任务导向的原则,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方针凝练方向,以“揭榜挂帅”的方式组建科研队伍,采用校内兼聘、双聘、合作研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招募各类科研人员。研究院与中国科大应用化学系等院系、平台融合发展,将招收工程类和项目类研究生,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地方政府、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深入合作,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研究院将成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纽带。

研究院致力打造安徽省碳减排核算中心和数字化决策智库,中科院工业碳减排、碳中和技术和清洁能源领域创新研究院,国家碳中和科技人才培养和交叉学科示范基地,和国际一流的碳中和研究机构。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为我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贡献“科大智慧”和“安徽力量”。

香港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及绿色金融)

网址:http://join.usthk.cn/zh-hans/our-programs/joint-school-program/sustainable-and-green-finance

理学士(可持续发展及绿色金融)(SGFN) 课程由商学院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联合开设,旨在为培育学生于商业、金融、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为有意投身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金融行业的学生作好准备。

近年来,在全球政府和企业为应对气候风险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永续投资已成为全球的大趋势。全球净零的过渡需要企业和政治领袖更好地去管理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风险,并重新排列经济活动、投资组合及其实商业决策的优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同时平衡公司利益。绿色金融及永续投资为经济体内不同领域创造了许多的机遇,包括:碳定价和交易市场、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债权市场、绿色金融产品发展、可持续供应链融资以及环境、社会和治理 (ESG)管理和策略发展范畴等。

课程致力于培育学生成为该行业内杰出的领导者。此课程涵盖具有可持续特性的商业和金融课题,其中有些新课程是为专门解决社会日益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金融问题而设立的。涵盖的重点课题包括: 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投资,绿色金融管治、可持续供应链管理、风险管理和循环经济等。

香港中文大学可持续全球商业理学硕士

网址:https://masters.bschool.cuhk.edu.hk/programmes/mscsgb/

该课程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地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整体业务战略,并审视全球和亚洲正在进行的重大可持续发展举措。通过实践经验学习和行业专家的反馈,您将获得对现实生活中的业务挑战的实际了解以及识别和实施解决方案的经验。

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产业碳中和管理”微专业

网址: https://ieti.lzufe.edu.cn/info/1358/6087.htm

“产业碳中和管理”微专业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碳中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将具备以下素质:了解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熟悉碳中和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碳交易、碳足迹、碳减排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设计和实施有效的碳管理策略;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参与跨学科的碳中和管理项目。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

网址:https://zb.cumtb.edu.cn/static/front/cumtb/basic/html_cms/frontViewArticle.html?id=6839e7d690f14dee8fbeb70bdf3e78fe

旨在服务国家“2030 年碳达峰,2060 年碳中和”目标,聚焦能源绿色开发与低碳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碳核算与资产管理等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满发展,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使命感、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碳中和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社会管理,能够解决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环节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引领碳储科学与工程领域未来发展,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国际视野拓展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创新人才。

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开设此专业外,还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北电力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长安大学、华北理工大学、东北石油大学以及西南石油大学等。

沈阳工程学院能源经济专业

网址:https://glxy.sie.edu.cn/info/1011/3036.htm

本专业是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辽宁省唯一设置的本科专业,该专业于2014年开始招生。本专业主动迎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主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较强应用技能和科研能力的能源经济专门人才。培养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能源经济和碳经济相关专业知识,系统掌握能源市场和碳交易市场运行规律,培育能在电力、石油等能源类企业、能源咨询服务企业、政府能源部门、金融机构等领域从事能源管理、能源政策制定、碳交易、碳核查、碳资产管理等等工作的高级应用人才。

湖北大学碳循环绿色科学与技术微专业

网址:https://matsci.hubu.edu.cn/info/1542/9727.htm

湖北大学“碳循环绿色科学与技术”微专业服务于我国“双碳”战略发展需求,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促进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依托材料科学优势学科和教研团队,借助国家“111”引智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培养面向低碳能源技术领域的创新复合型创新人才。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绿色低碳技术专业

网址:https://www.sxzy.edu.cn/clhjgcx/info/1244/4371.htm

绿色低碳技术专业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践行服务绿色低碳产业宗旨,我院作为山西省第一家开设绿色低碳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师资力量雄厚,学历结构合理,现有校内专兼职教师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人,副教授职称教师4人。近年来,在学院的带领下,本专业先后与多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实训、实习和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掌握绿色低碳领域专业技术,从事碳资产管理、碳减排技术、碳排放交易、绿色制造体系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等面向绿色低碳产业工作,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北京交通大学环境工程(智慧环境与低碳技术)

网址:https://zsw.bjtu.edu.cn/article/major/id/183.html

面向“减污降碳”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解决绿色低碳、智慧环境和复杂环境科学与工程等问题的能力,在环境与低碳领域从事咨询、规划、研发设计、运维、管理、监查等工作的创新拔尖人才。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绿色金融与碳中和”方向班

网址:https://jwc.naujsc.edu.cn/2023/0705/c181a12931/page.htm

华北理工大学钢铁碳中和学院

网址:https://yisheng.ncst.edu.cn/

2022年,学校积极对接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创立全国首家钢铁碳中和学院,设立了采矿工程专业碳中和实验班、冶金工程专业碳中和实验班、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碳中和实验班、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碳中和实验班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碳中和实验班等共5个本科实验班,在本科教育中全面融入碳达峰、碳中和理念与实践,着力培养具有“双碳”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