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ss/首页 | 51esg.net | ESG百科全书

ESG简介

大约 15 分钟

【版权申明】本网站所有原创作品,其版权属于本网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不得进行商业性的原版原式的转载,也不得歪曲和篡改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如转载须注明文章来源:51esg.net

ESG定义


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三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它强调企业活动和金融行为不应仅追求经济利润,而应同时考虑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治理成效等多方面因素。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21世纪商业界的主题,也是学术界和实践界的研究焦点。企业的高速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道德、环境、公司治理等非财务因素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风险。ESG作为一种追求长期价值增长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对公司治理、战略制定和资源分配产生实质性影响。它是推动资本主义市场从“利益至上”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ESG中,“E”(环境)指公司在环境方面的积极作为,包括能源、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废物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 “S”(社会)关注公司在领导力、员工、客户和社区关系等方面的表现。而“G”(治理)主要涵盖公司治理结构、透明度、独立性、董事会多样性、管理层薪酬和股东权益等内容。总的来说,ESG是对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理念的综合概括。


ESG起源


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进行反思。随后,一系列重要事件和组织的成立推动了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理念的发展:

1971年:全球第一只社会责任投资资金——派克斯世界基金(Pax World Funds)在美国成立,标志着社会责任投资的起源。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布伦特兰报告》。这份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人类发展需要同时满足现今需求,又不损害后代子孙满足需求的能力。

199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机构(UNEPFI)成立,倡导金融机构将可持续议题纳入业务决策过程。

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发布了《Who Cares Wins》报告,正式提出了ESG概念。这一概念将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的诸多理念进行了高度包容性整合。

2006年:联合国成立了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ited Nations-supported 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UN PRI),进一步推动了ESG理念的发展。

2015年: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共同确立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引领全体社会从2015年至2030年发展的总纲领。

这些事件和组织的努力共同促进了ESG理念的成熟和全球推广。


中国ESG发展历程


中国的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政策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并呈现以下特点:

1.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相结合:

二十年前,我国主要以自愿披露环境信息和社会责任信息为主。

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要求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和社会责任报告,逐步将环境和社会信息纳入强制披露范围。

香港联交所也在2012年开始鼓励上市公司披露ESG报告,并于2015年要求“不披露就解释”,全面提升对在港上市公司的ESG披露要求。

2.监管部门引导:

我国ESG政策的形成主要以监管部门引导为主,与国际上以市场驱动为主的情况不同。

国务院国资委、生态环境部门、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等监管部门在我国ESG政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部门发布了相关文件,明确了对中央企业、上市公司等的ESG信息披露要求。

重要文件:
2016年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这一指导意见明确了绿色金融的定义,即为支持改善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提供金融服务。这包括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和风险管理
2017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
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同年,中国证监会与环保部联合签署了《关于共同开展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的合作协议》
2018年
ESG评价体系研究报告和绿色投资指引》
中国证监会修订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了《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体系研究报告》和《绿色投资指引(试行)》,进一步确定了ESG基本框架。
2020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会指出,“十四五”期间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并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总之,我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展现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政府监管部门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不断推动企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参与和实践。